您好!欢迎访问成都养老服务网! 首页   | 监督信箱   | 投诉管理
咨询电话:

028-67831863

W

ork news

工作新闻

关爱老人,请拨打:

028-67831863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新闻 > 工作动态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老龄工作思想 加快全市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2018-02-28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老龄工作思想,是加快老龄工作改革创新、实现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思想和大家作一个分享。

一、习近平总书记的老龄工作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老龄工作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老龄工作,在党和国家的许多重要会议上论及老龄工作,在国内视察基层工作和在国际交往中多次涉及老龄工作,提出了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的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形成了加强新形势下的老龄工作、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最根本的顶层设计。这里,我们从五个方面列举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尊老敬老的感人事迹。

(一)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针对老龄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和讲话精神。

一是总书记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及其影响作出科学研判,提出了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老龄工作的宏观构想和总体要求。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此事要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十三五”期间要抓好部署、落实。2016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及其影响,肯定了我国老龄工作的巨大成就,指出了老龄事业存在的不足,对老龄工作的理念、方针、原则和思路作出了新概括,对老龄工作的重点和措施等提出明确要求。

二是总书记对加强老干部工作、发展养老服务、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等老龄工作的专门领域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关于老干部工作,总书记既十分重视加强军队老干部工作,也对做好地方老干部工作提出具体要求。2014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全军老干部工作暨“三先”表彰电视电话会议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了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历史功绩和巨大贡献,要求广泛宣传先进离退休干部的先进事迹,弘扬老同志的高尚品德,进一步形成尊重老同志、爱护老同志、学习老同志、重视发挥老同志作用的良好氛围。他强调,军队老干部工作是党和军队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党委和机关要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坚持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满腔热情为老干部办实事、办好事。要加强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提高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水平、丰富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让所有老干部都能安享晚年。2016年12月23日,他对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老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广大老干部对党怀有深厚感情,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体现了老干部忧党爱国为民的情怀。希望广大老干部珍惜光荣历史,不忘革命初心,永葆政治本色,继续做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支持者和模范践行者,继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好中国声音,积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他还指出,“老干部工作承担着党中央关心爱护老干部的重要任务,是一项需要付出、需要奉献的重要工作。长期以来,广大老干部工作者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为老干部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老干部工作部门和老干部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先进典型,用心用情做好工作,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

关于发展养老服务,总书记对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发展方向和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等重点难点工作作出明确指示。2016年10月11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总书记指出,“养老服务业既是关系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要紧紧围绕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提升居家社区和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繁荣养老市场,提升服务质量,让广大老年人享受优质养老服务。”2016年12月21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将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作为涉及人民生活质量的六件大事之一来研究部署。总书记强调,“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关系2亿多老年人口特别是40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晚年幸福,也关系他们子女工作生活,是涉及人民生活质量的大事。要按照适应需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多元供给的思路,尽快在养老院服务质量上有个明显改善,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管,坚决依法依规从严惩处欺老、虐老行为。”

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这是总书记亲自提议并多次过问的一项重要工作。2016年12月5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总书记强调,“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要从我国国情出发,立足老年人服务需求,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要重点关注高龄、失能、贫困、伤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困难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和国家许多重要会议讲话中涉及老龄工作的重要论述。

人口老龄化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关系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在研究部署党和国家的各方面工作时,都考虑到人口老龄化这一因素,将老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许多重要会议上对加强老龄工作、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相应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总书记把人口老龄化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深刻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2014年12月9日,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但有,而且大量存在,潜力巨大。“从服务业看,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健康需求快速增长,……这些方面产生很多特殊需求,但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方面还有很大空间。”总书记还分析了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和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的影响。他说,“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有源源不断新生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劳动力成本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在许多领域我国科技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能够拉动经济上水平的关键技术人家不给了,这就使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随着要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二是总书记对调整独生子女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和保证人口安全作出重大决策部署。2015年10月26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作说明。他指出,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呈现明显的高龄少子特征,养儿防老的社会观念明显弱化,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明显,劳动年龄人口开始绝对减少,这种趋势还在继续。这些都对我国人口均衡发展和人口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可以通过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三是总书记对完善养老保障、发展养老服务和老年人医疗健康服务提出要求。2015年12月18日,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要求,“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结构性改革要深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要做好,构建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至关重要。要完善个人账户,坚持精算平衡,增强社保缴费激励,提高收付透明度,提高统筹层次,有序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15年10月29日,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特定人群面临的特定困难,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对1.3亿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要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增强医疗服务的便利性。”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伴随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增长快、压力大,必须科学谋划、综合应对。要引导家庭医生优先同老年家庭开展签约服务,发挥基层全科医生贴近群众、贴近家庭、贴近基层的优势,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要坚持医养结合,逐步建立长期护理制度,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使老年人更健康快乐。”

四是总书记对加强农村老龄工作、发展农村养老保障和服务提出明确要求。2013年12月23日,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这些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很快”,“要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对留守老年人,要在提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老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让他们能够安度晚年。”2017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举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从人群分布看,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需要通过加大投入,完善社会保障来实现脱贫。”“要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把贫困老年人、残疾人群体作为攻坚重点,……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五是总书记对弘扬孝亲敬老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出明确要求。2015年2月17日,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尊老爱幼,就是这种观念的重要体现。他要求,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2017年6月23日,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要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强化家庭成员赡养、扶养老年人的责任意识,促进家庭老少和顺。”

(三)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基层和养老机构时对做好老龄工作的明确要求和行动示范。

广大老年群众过得好不好、老有所养工作做的怎么样,这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重要问题,也是他在基层调研和考察过程中时常关注的重点问题,他经常深入社区、养老机构和老年人家庭问寒问暖。

一是总书记带头弘扬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为全国做出表率。2017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会前会见与会代表,同大家热情握手、亲切交谈,代表门纷纷向总书记问好。总书记看到93岁的黄旭华和82岁的黄大发两位道德模范年事已高,站在代表们中间,总书记握住他们的手,微笑着问候说:“你们这么大岁数,身体还不错。你们别站着了,到我边上坐下。”习近平总书记拉着他们的手,请两位老人坐到自己身旁来,两人执意推辞,习近平一再邀请,说:“来!挤挤就行了,就这样。”这一温暖而感人的场景感动了无数人。会见结束后,总书记语重心长对有关部门的同志说,给老道德模范让座,这是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就叫人伦常情。总书记的话是言传,更是身教。总书记这样一个自然而然的举动,身体力行中华民族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展现出亲民爱民、尊老敬老的崇高风范。

二是总书记深入城乡社区考察,对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提出要求。2013年8月3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沈阳市沈河区多福社区考察并召开有退休老职工参加的座谈。在座谈会上,两位老人建议政府开展“花钱不多”的社区养老服务,总书记回应说,要加强社区服务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的服务,现在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央非常重视,正研究措施。加强养老公共服务,内容上要多样,财力上要倾斜,全社会一起努力,把老年人安顿好、照顾好,让老年人安度晚年。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市鼓楼区军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看望老人,同老人们握手交谈,询问他们身体怎么样、饭菜可不可口、每天交多少钱,祝他们健康长寿。他说,现在是老年社会,养老服务工作越来越重要。他叮嘱社区工作人员要把社区居民的愿望了解透、关切回应好。2015年12月16日,在浙江乌镇,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网络摄像头与位于两公里外的乌镇养老照料服务中心的老人视频通话。总书记微笑着向老人们挥手致意,向老人们问好,并关切地询问:“你们现在生活好不好?”“祝你们健康长寿!”

三是总书记多次到老年人家中问寒问暖。例如,2013年11月3日,总书记沿着狭窄山路辗转来到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特困户施齐文老人家。木屋四壁黝黑,一盏节能灯是唯一“电器”。老人老伴问:“怎么称呼您?”村主任说:“这是总书记。”习近平握住老人的手询问年纪,听说老人64岁了,他说:“你是大姐。”他关切地询问,“吃得饱吗?”“有果树吗?”“养猪了吗?”听说养了猪,他问道:“自己吃还是卖了?”他走进两位老人睡觉的小木房,揭开米仓盖子察看,还走进猪圈看老人家里养的两头猪。2014年2月25日,总书记来到北京雨儿胡同29号院,探望85岁的王云凤老人,询问她的年纪、身体、退休金等家庭情况。他还来到同住该号院的关世岳老人家,察看居住条件,询问对住房改造意见,了解附近的社区医院情况,还问到煤改电后老人家里的暖气费用是否能够承担,除了国家补贴的个人要掏多少,每月一罐气是否够用。2017年6月21日,总书记来到山西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特困户刘福有、曹六仁、王三女家中看望。每到一户,他都仔细察看生活设施,询问家庭人员构成及基本情况,同主人一起算收入支出账,详细了解致贫原因和扶贫措施落实成效。得知刘福有和自己71岁的妻子、92岁的母亲一家3口都有病在身,习近平要求有关负责同志高度重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四是总书记多次来到养老机构看望老人并曾亲自为老年人端上饭菜。2013年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兰州市城关区拟养老餐厅看望老年人,向老人们拜年,他仔细询问:“一餐饭多少钱?”“贵不贵?”“饭菜的质量和卫生有保障吗?”“如果老人不够吃怎么办?”他称赞说,“我看这个虚拟养老餐厅一点都不虚,有这么多老年人。”他还主动提出:“我也给老人端一份菜。”他端起餐盘送到72岁退休职工杨林太面前说,“请老人家吃饭。”总书记对所有就餐的老人朗声说道:“党和政府非常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希望你们生活好,身体健康,快快乐乐,安享晚年。”他同养老餐厅的投资人和管理服务人员握手,提出表扬。在听取虚拟养老餐厅的有关情况汇报后,总书记称赞说,“你们用不多的资金,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件事做得很好。”2013年12月28日,总书记来到北京四季青敬老院,同老人们亲切交谈,向全国老年人致以新年的祝福,向全国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同志致以诚挚的慰问。他仔细查看敬老院里老人们的生活起居情况,询问老人们对敬老院的服务满不满意、还有什么意见和要求,他认真查看食堂的食谱,关切地询问饭菜品种能否满足不同的口味,他要求给五保和孤老更多的关心,要求办更多、更好的养老院,满足人口老龄化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他与老人们交流养老心得,希望老人们活到老、学到老,保持健康心态和身体,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他与老人们亲切合影留念,并叮嘱将照片给每位老人家都送一张。他要求,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使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成为社会风尚;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五是总书记关注老龄产业发展。2012年12月9日,总书记志视察广东期间,特意察看了永爱养老产业有限公司设在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的长者幸福生活体验馆,称赞说,“展厅设计非常好,适老产品也很人性化。”2016年5月25日,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要求挖掘黑龙江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旅游产业以及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

六是总书记对关心农村留守老年人提出要求。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工作时要求,要关心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四)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重要会议和对外交往中涉及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是总书记从全球视野看待人口老龄化。2016年9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开幕辞中指出,世界经济又走到一个关键当口,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主要经济体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增长率下降,给各国经济社会带来压力。

二是总书记对落实联合国有关协议中涉老内容作出承诺。2013年9月25日,“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在联合国总部举行。习近平主席应邀在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承诺中国将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

三是总书记推动老龄领域的国际合作。2014年3月25日至28日,习近平主席于对法兰西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推动中法两国于3月26日在巴黎发表了《中法关系中长期规划》,其中提出,“推动在老年医疗服务、医护养老院和家庭医疗领域建立伙伴关系并进行经验交流,在市县一级实施家庭医疗中期试点项目,建立融资体系、培训系统和社会医护人员资格认证系统。”2017年4月4日至6日习近平主席对芬兰进行国事访问,4月5日于赫尔辛基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芬兰共和国关于建立和推进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其中提出,“双方将促进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发展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和贫困治理领域的合作,通过组织专家进行研讨、互访,加强知识、经验和信息交流与合作。”

(五)习近平总书记“5.27”讲话对老龄工作作系统全面阐述。

2016年5月27日,在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又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党的总书记第一次对加强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第一次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事业作出全面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讲话站在国家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深刻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形势,阐述了新形势下老龄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重大举措,是我们进一步做好老龄工作的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导。

一是老龄工作理念创新前所未有。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许多令人醍醐灌顶、耳目一新的新观点、新理念。在工作指导思想上,首次提出了“三个结合”,即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在工作目标上,首次提出“两个努力,一个力争”,即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力争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时基本建成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在工作思路上,首次提出“四个转变”即推动老龄工作向主动应对转变,向统筹协调转变,向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向同时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在老龄观上,强调了“三个积极”,即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期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在老龄宣教工作上,首次提出了“两教两增”,既要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老龄政策法规教育,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又要教育引导老年人增强自尊、自立、自强的自爱意识。在老有所为上,首次提出了“三个发挥”,即要发挥老年人优良品行在家庭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对社会成员的言传身教作用,发挥老年人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发挥老年人对年轻人的传帮带作用。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这些新理念、新观点是积极开展应对老龄化行动,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二是审视和定位老龄工作的高度前所未有。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百姓谋福祉是最大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和讲话中明确提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在“5.27”重要讲话中又再次强调“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来应对”;指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维护老年人尊严和权利,而且能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和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做出的科学判断,是站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对老龄工作发出的动员令、吹响的总号角,充分说明老龄工作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三是决策部署的广度前所未有。一是极大拓展了政策制度顶层设计的领域。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等重大政策制度”,在“5.27”讲话中进一步要求“统筹好生育、就业、退休、养老等政策。”除三大政策外,又增加了退休政策,拓展为“四大政策领域”,实现了从“养老工作”小格局到“老龄工作”大格局的跃升。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推进,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制度体系。总书记提出的完善生育、就业、退休和养老政策制度是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提高劳动力资源持续供给和实现老有所养的根本要求。不仅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着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基础的成熟、定型。二是极大拓展了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发展链条。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医养结合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使养老服务体系由原来的“三位一体”变成了“四轮驱动”,对实现“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目标提供了可靠路径。提出“要培育老龄产业新的增长点,鼓励发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旅游观光、养生保健、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辅导、精神慰藉、法律咨询、金融保险、文体娱乐、紧急援助、临终关怀等服务”,“支持开发适应老年人需求和消费能力的食品、服装、康体器械、居家生活用品等”,使老龄产业拓展到11个重点服务提供领域、4个重点产品生产领域,极大丰富了老龄产业的发展内涵。三是极大拓展了老龄工作战略举措。总书记在讲话中对今后开展老龄工作提出“五个着力”的要求,即“要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制度,着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着力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着力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这“五个着力”的要求,蕴藏着从思想到制度、从事业到产业、从保障到服务、从法规到政策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安排,是今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事业的战略举措。

四是制度建设的深度前所未有。政策制度建设贵在突出问题导向、精准发力、管用实用。针对政策制度不衔接、不配套的问题,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四个衔接”,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补充养老保险的政策衔接,家庭养老同居家养老服务的衔接,社会保险同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的政策衔接,农村低保同扶贫工作的政策衔接”。针对老龄政策制度存在的短板和缺项问题,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四项制度”,即要建立老年人状况统计调查和发布制度、相关保险和福利及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老年人监护制度、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提出“四大政策”,即制定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政策、扶助老年人慈善支持政策、为老服务人才激励政策。这些政策制度都是针对当前老龄工作重点、难点、热点、痛点、堵点问题的精准定位、靶向治疗的绝佳良策,进一步增强了政策制度的针对性、协调性和系统性,使之更加全面完整,形成体系,精准管用。

五是抓组织保障和贯彻落实的力度前所未有。在组织领导和社会动员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要求,要加强党对老龄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机制”。这一要求突出了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使老龄工作上升为党的重要工作,这既是老龄工作思想理论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老龄工作实践上的一大突破。大家知道,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从世界范围看绝无仅有,所以任何国家的经验都无法复制。单靠政府不行,单靠家庭不行,单靠市场不行,单靠社会也不行。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党领导下的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方面的积极能动性,建立全社会责任共担、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规划和战略,把老龄社会这一基本国情纳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把老龄工作这一子系统纳入到国家发展这一大系统中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谋篇布局,统筹安排。在进度安排方面,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指出“此事要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十三五’期间做好部署、落实”,这深刻揭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提出了“定了干、马上办、办到底”的新要求。在工作部署上,提出了“两纳入、一支持、一加强”,即把老龄工作纳入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老龄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关心和支持各级老龄委工作,加强老龄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在基层基础上,习总书记提要“三个要有”,即在基层要保证城乡社区老龄工作有人抓、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难有人帮。”从工作机制建设到具体工作部署,从宏观的顶层设计到微观的工作基础,从规划制定到老年人的具体生活困难,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出了明确要求。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

二、党的十九大对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作出重要安排

党的十九大报告有6处直接提到老龄工作,一是,在讲到“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时,提到“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问题”。二是,在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时,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提到,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三是,在部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要求“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四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要求“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五是,在阐述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时,要求“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六是,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六个方面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老龄工作的系列论述和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系统学习,深入领悟,切实读懂弄通,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主动性。这里,我谈三个方面的认识。

三、新时代,老龄工作呈现新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深刻领会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对于我们进一步认清老龄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研究加快推进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老龄工作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1.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日臻完善。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为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顶层设计和基本遵循。

二是老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三是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主体的老龄工作法规政策体系基本建成。

四是以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为重点的各类涉老规划体系,描绘了老龄事业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2.老龄事业产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老龄领域发生了明显的历史性变革。

一是“未富先老”的状况开始发生变化。从宏观层面来看,“富”与“老”的关系逐渐转变。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为5412.5元人民币,约合873.29 美元,在世界排第117位,当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10%,在世界排名64位,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指数(AECI)超过50,综合这些指标看,我国属于比较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此后,我国人口老龄化以略快于世界平均速度发展,中国人均GDP则以数倍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率提高,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得到改善。到2016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55412元人民币,约合8866美元,在世界排名跃升到第69位,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16.7%,在世界排名56位,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指数(AECI)则下降到30左右,这些指标已显示,我国已开始进入“边富边老”国家行列。

从老年群体来看,随着经济长期持续增长,老年群体收入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突出表现在收入总量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两个方面。从收入来看,第四次全国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我国城镇老年人的年人均收入达到23930元,农村老年人的年人均收入达到7621元,分别比2000年提高16538元和5970元。扣除价格因素,城镇老年人收入年均增长率为5.9%,农村老年人收入年均增长率为9.1%。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年递增,月人均养老金从2012年的1686元提高到2016年的2362元,年均增长8.8%,超过GDP年均增长率。从支出看,城乡老年人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态势明显。2014年,城乡老年人人均消费支出共计14764元。其中,日常生活支出占56.5%,非经常性支出占17.3%,医疗费支出占12.8%,家庭转移支出占9.0%,文化活动支出占3.2%,其他支出占1.2%。与2010年相比,日常生活支出、医疗费支出、其他支出占比降低,非经常性支出、文化活动支出、家庭转移支出占比提高。这表明,城乡老年人消费行为正在逐步由低层次的生存型向更高层次的文化休闲型转变。

二是“未备先老”的局面明显改观。从制度准备来看,以基本养老、医疗保障为主要内容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国逐步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群迅速扩大,待遇水平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自觉为自己的未来养老及老年期医疗做储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两大制度平台构成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这两个制度体系覆盖了8.87亿多人,扣除学龄前儿童和在校学生,覆盖率超过90%,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单项养老金计划。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覆盖超过了13亿人,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老年人成为全民医保的主要受益群体。建立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将农村“五保”老人和城市“三无”老人全部纳入供养范围。

从养老服务准备来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国务院作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等重大部署。各有关部门积极出台配套政策,深入实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持续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试点、医养结合试点、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试点,积极开展“互联网+养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养老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健康与养老服务等工程建设,养老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从健康准备看,老年健康促进和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我国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积极推动公民为老年期的到来做好健康储备。推行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健康指导,大部分省份开始每年定期为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并建立了健康档案。积极开展老年疾病预防工作,进一步加大老年慢性病防控工作力度,开展了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持续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建设,着力加强老年病医院、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

从其它领域涉老公共服务发展情况看,老年文化、体育、教育设施不断完善,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免费或优惠向老年人开放,普遍设置了便于老年人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标准,全国各类老年活动室发展到35.9万个。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文化产品大幅增加。国家加强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场所和设施建设,彩票公益金支持各地建设社区多功能体育场地,资助购买老年人专用的健身器材。高校第三年龄大学联盟、老年开放大学相继成立,各级各类院校参与发展老年教育的态势形成。文化部启动了全国文化系统老年大学规范化建设试点。截止2016年底,老年大学发展到5.4万个、在校学习人员710.2万人。全国目前建有180个国家级、500多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参与社区教育的群体60%以上是老年人。

3、积极老龄观日益普及,全社会共同应对老龄化的氛围更加浓厚

总书记强调,要树立积极老龄观,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这对过去社会各界关于老龄问题的认识偏差或误区具有直接针对性。这些认识偏差或误区主要有:把老龄问题简单理解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把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简单理解为养老服务问题,把养老服务简单理解为建设养老机构问题,把老龄事业简单理解为养老服务事业,把人口老龄化错误地当作“洪水猛兽”,把老年人错误地当作社会“负担”、“包袱”,等等。目前看,在总书记积极老龄观的引领和指导下,积极老龄观开始深入人心,全民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和行动逐步夯实。

一是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和机遇并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二是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日益浓厚。

三是“未老被老”的现象逐步减少。关于衰老、关于老年人的社会认知取得了积极变化。老年人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老年生活、参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把60岁的老年人年龄起点提高到65岁,60多岁的老年人普遍不把自己当老年人看。寻找“最美老人”活动、“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评选和宣传活动、全国离退休干部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等活动广泛开展,充分发挥了示范榜样作用,吸引更多的老年人追求老有所为。大量老年人踊跃参与公益活动和社区公共事务。第四次抽样调查显示,2015年,45.6%的老年人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据此测算,参与人数总规模突破1.0亿。有助老意愿的老年人占比较高,72.9%的老年人愿意帮助社区有困难的老年人。老年人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21.4%的老年人向社区提出过建议,39.5%的老年人表示社区在办大事时征求过他们的意见。

(二)我国老龄事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依然突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判断,为新时代谋划和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指明了着力方向。这既对老龄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意味着老龄工作的条件和环境有了新变化。

1、广大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广大老年人的期盼。总体上看,我国广大老年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老年人的需求结构已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老年人越来越追求物质生活的好品质、精神生活的高品位、社会生活的深参与;从消费理念上,已经从过去的生存必需型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从服务需求上,已经从过去的简单生活照料需求向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需求转变;从社会角色上,已经从过去被动接受照顾型向主动寻求社会参与型转变,更加渴望丰富、多彩、富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第四次抽样调查结果,充分证实了这些积极变化。一是城乡老年人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已现端倪。日常生活类支出占比下降,文化活动等支出占比提升。二是老年人服务需求趋于多样化。在社区为老服务中,排在前三位的服务需求分别是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和康复护理。三是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注重品质和时尚。2015年,88.9%的老年人经常看电视或听广播,20.9%的老年人经常读书或看报,20.7%的老年人经常种花养草或养宠物,13.4%的老年人经常参加棋牌活动,有5.0%的老年人经常上网,城镇老年人上网比例为9.1%。四是旅游成为老年人休闲生活的新选择。2015年,13.1%的老年人明确表示未来一年计划外出旅游,9.1%的老年人表示有可能在未来一年外出旅游。这些都对我国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2、老龄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明显。

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产业发展不充分,事业和产业发展不平衡。政府和市场责任边界不够清晰,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老龄产业发展面临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依然存在、投资积极性受到抑制。以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为例,公办养老机构多,民办少,全国民办养老机构占比仅为三成,制约了养老服务的多样化、多层次供给。二是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老龄事业发展不充分,区域间老龄事业发展不平衡。综合服务设施、医疗卫生、为老服务、社会参与、发展支撑等5项老龄事业发展评估指标来看,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老龄事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东部省份的五项老龄事业发展指标评分都远远高于中西部省份。2015年区域老龄事业发展梯队中,处在第一梯队的省份全部位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中没有进入第一梯队的省份。在2015年区域老年人生活质量梯队统计中,处在第一梯队的省份依旧全部在东部区域,东部区域内部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36.36%的省份处在第二梯队,9.09%的处在第四梯队。这显示出老龄事业总体发展水平,一方面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另一方面区域内部也存在不平衡。三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老龄事业发展不平衡。譬如,我国城镇老年人年人均收入水平是农村老年人的3倍多。在社会养老金方面,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实现十二连增,目前达到2362元,但是农村居民养老金,人均每月只有不到120元。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村社区覆盖率刚刚过半。四是居家社区服务发展不充分,与机构养老服务发展之间存在不均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基础地位尚未得到很好体现。当前国家和省级建设补贴资金90%以上被用于资助养老机构建设,用于补贴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不足10%。此外,一些社区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项目,受到一些社区居民的抵制,难以落地,也造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滞后。五是精神慰藉不充分,老年人的物质保障、服务供给和精神慰藉发展不均衡。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老年人的物质保障和服务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但其精神需求却没有同步得到满足,孤独终老问题突出。第四次抽样调查显示,2015年,6.4%的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30.3%的老年人有时感到孤独。从服务需求来看,2000到2015年,连续四次抽样调查的结果都显示,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排在前三位的服务需求项目中都有聊天解闷,2015年需要心理咨询/聊天解闷服务的老年人比例达到10.6%,由此可见,老年人精神孤独问题比较普遍,尤其农村老年人更是如此。六是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不充分,养老金三大支柱发展失衡问题突出。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第三支柱发展滞后,占比较低、作用较弱。截至2015年,全国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收入为2278.6元/月,其中,第一支柱提供的养老金收入为2200元/月,占比高达96.55%,而第二、三支柱提供的收入分别为13.6元/月和65元/月,仅占0.60%和2.85%;相应的,2015年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总替代率为44.08%,其中第一支柱养老金的替代率为42.56%,而第二、三支柱的替代率分别仅为0.26%和1.26% 。养老金三大支柱的比重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基本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压力,也造成了对公共养老金过度依赖的社会心理。

四、新时代,老龄工作肩负新使命

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报告还指出,中国共产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我们要结合学习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加深对新时代老龄工作肩负的新使命和重要地位作用。

(一)深刻理解做好老龄工作对践行党的初心和宗旨的重要作用。

有人统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句话共出现了两次,“人民”二字共出现了203次。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宗旨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也体现了我们党始终不渝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坚定决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龄工作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老龄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2.3亿多老年人的幸福安康,直接关系到亿万老年人家庭的和谐美满。做好老龄工作,有利于广大年轻人群拥有稳定的未来养老预期。因此,老龄工作是践行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直接体现。我们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发挥好老龄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出发点、落脚点。

(二)深刻理解老龄工作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作用。

广大老年人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共享者,也是建设进程的参与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人、一个群体都不能掉队,没有全体老年人的小康,没有广大老年人积极参与的小康,就不可能是全面的小康,也绝不可能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当前,我国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比如,老年人收入水平总体偏低,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口数量依然较多。2015年,3%的城镇老年人自评经济状况“非常困难”,5.4%的农村老年人自评“非常困难”,全国约有921.7万老年人经济状况非常困难,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加大老年扶贫力度的工作任务依然艰巨。再譬如,我国城乡老年人失能半失能发生率为18.3%,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总规模超过4000万。建立符合国情的长期照护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深刻理解老龄工作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九大要求,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并提出了新的两步走战略: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两个“十五年”也正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三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都将陆续进入老年期,我国将迎来几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2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长到2.55亿人;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长到4.18亿; 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7亿人的峰值。在此过程中,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不容小觑。首先,人口老龄化会制约经济增长速度和潜力。根据我国学者预测,2011-2050年期间,如果应对不力,人口老龄化可能使经济潜在增长率年均压低约1.7个百分点。其次,人口老龄化容易诱发代际利益矛盾。预计从2015到2050年,我国用于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照料服务与设施方面的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将由7.33%增长到26.24%,接近届时欧盟国家平均水平。这就势必加重劳动年龄人口特别是年轻人的缴费压力,同时也将深刻改变社会公共资源、财富和机会的分配格局,容易诱发代际利益分配矛盾。再次,人口老龄化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发展活力。伴随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不断迁入城镇,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村凋敝化”现象,这对农民的养老保障和服务、农村的繁荣发展和农业的基础地位将产生明显影响,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息息相关,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要“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在新征程中,有效防范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重大风险,保障好广大老年群体民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正能量,不仅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康,也必然关系到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站位全局,充分认识到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做好老龄工作,夺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四)深刻理解老龄工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的梦想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这既是我们的国情,也是全世界的世情。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要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背景实现自身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深刻影响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国能否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也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发展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20世纪是全球老龄化的启始世纪。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在21世纪,尾声在22世纪。联合国统计和预测全世界人口老年型国家和地区已超过90个。2012年到2100年,世界人口将由70亿增加到102亿,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将由8.1亿增加到36.2亿,届时,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将由11.5%上升到35.8%。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1982年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在维也纳举行,会议通过了《维也纳老龄问题行动计划》,重申《世界人权宣言》的基本权利应充分地、不折不扣地落实到老年人身上。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把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尊严作为老年人原则。2002年,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在马德里举行,会议通过了《2002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要求各国采取有效措施使更多老年人能有保障、有尊严的进入晚年,并增强其自身参与家庭和社区生活的能力,作为享有充分权利的公民参与其社会生活,要从以下三方面采取优先行动:老年人与发展、提高老龄健康和福祉、确保有利和支持性的环境。中国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是全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落实联合国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系列决议和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五、新时代,老龄工作要有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我们必须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老龄工作思想为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抓住机遇,履职尽责,乘势而为,持续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快发展,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不断有新作为、新成效。

(一)在抓学习上下功夫,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各级老龄工作部门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在深入把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直接涉及老龄工作的6方面内容的基础上,坚持系统学习,着力读原文、悟原理,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大对老龄工作改革发展的重大指导意义,深刻理解党的十九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重大部署,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与老龄工作的内在关系。

一要深刻学习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老龄领域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飞跃,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方略有了重大创新,党推动发展的理念和方式有了重大转变,我国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有了重大变化,这既对老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意味着老龄工作的环境、条件更加有利,需要我们用心领悟。我们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来思考和谋划老龄工作,推进新时代老龄工作理论创新、方式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

二要深刻学习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老龄工作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化,在我国老龄事业和产业领域的表现是方方面面的。我们要紧扣这一主要矛盾,贴近基层、贴近一线、贴近广大老年人,全面详实把握老年人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愿望,系统研究梳理老龄事业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坚持问题导向,尽快补齐短板,使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契合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要深刻学习把握老龄工作与两个“15年”战略安排的关系。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贯穿了两个“15年”的全过程,是我们必须认真应对的挑战和风险。总书记号召,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围绕新征程中各个重要时间节点,科学分析人口老龄化不同发展阶段带来的阶段性矛盾特征,做好老龄事业改革发展的阶段性战略谋划,以老龄事业的改革发展,更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更好助推两个“15年”战略安排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要深刻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对老龄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这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其中的“8个明确”和“14个方略”基本都内涵着对老龄工作理念和方略的基本要求,为老龄工作提供了明确战略指引,是老龄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譬如,怎么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在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推进老龄法制建设,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系统思考。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一个需要持续推进、不断跟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通过经常学、反复学、持续学,才能学懂、学透、学通。各地在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过程中,还要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结合起来,与总结老龄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分析存在的矛盾问题结合起来,与当地老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自觉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真正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在抓落实上下功夫,推动党的十九大新部署落地生根。

对新时代老龄工作的重点任务,党的十九大已经作了明确要求。《“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做了全方位安排,确定了“四梁八柱”的目标任务。我们要在抓全面统筹协调的同时,抓好重点聚焦。围绕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工作任务,一手抓补短板、强弱项,一手抓打基础、谋长远,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老龄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一要夯实制度基础,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政策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同样,推动老龄工作创新发展,首要的就是要加强制度建设。我们要加快健全完善上下统一、左右协调、配套联动、务实管用的老龄法规政策体系,促进老龄法规政策尽快成熟定型,确保如期实现总书记确定的在2020年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事业的制度基础的目标任务。

要抓好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涉及多部门、多层面、多领域的系统工程,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当前,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部署,全国老龄办正在研究代拟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老龄事业发展体制机制的政策性文件,这是老龄工作的顶层设计,将为今后一个时期老龄工作指明发展方向、提供战略指引。待国家文件出台后,我们即着手起草我市的进一步改革完善老龄事业发展体制机制的政策性文件。

要抓好配套政策制度的制定。在制度体系建设中,顶层设计是“纲”,配套政策体系是“目”。只有做到“举纲”和“张目”的有机统一,才能形成推动事业产业发展的强大制度合力。经过多年的接续努力,我们的老龄政策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老龄事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仍然存在一些政策空白。比如,在家庭养老支持、长期护理保障、老龄产业发展、老年人监护、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还尚未形成有效统一的制度安排,需要我们在这些方面重点发力,尽快弥补缺项、补齐短板。同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老龄政策制度间的配套衔接。近年来,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出台了很多,这些政策法规执行效果如何,要及时跟进,认真评估。要抓紧梳理分析老龄领域政策滞后、政策相互抵触等问题,一些不合时宜的政策该废止的要废止,该修订的要修订,该完善的要完善,推动顶层制度设计与基层实践探索实现良性互动。

要积极推进政策制度的法治化水平。法治是治国之重器,是国家制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推动老龄事业创新发展,法治是基础和根本。我们要高扬法治精神,将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穿老龄工作全过程。坚持立法先行,推动老龄事业发展重点领域的立法,尽快研究制定涉及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加强老年人监护、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时反映老龄事业发展要求,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期待。要积极推动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相配套的地方法规的制定实施,结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今年我们要加快推进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的修订,将经实践检验成熟的重要认识和基本经验尽快入法,确保老龄事业发展有章可循。“法贵必行。”要确保已出台的法规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发挥好督察考核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各地老龄办立足自身职能,对老龄法规政策落实要及时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及时将督察情况上报老龄委、通报给各部门,保证各项任务的落实成效。

二要强化教育引导,进一步优化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事业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协力推动。我们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从各领域、各层面着手,增强全社会对老龄化的正确认识、增强对老年人价值和作用的认同,践行养老、孝老、敬老的优良文化传统,形成推动老龄工作的强大社会合力。

要深入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积极推动将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人口老龄化形势、老龄政策法规等教育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引导全社会增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激发全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动性、针对性、自觉性。各地要进一步创新教育方式,积极利用新媒体、自媒体等各种手段和平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大众化、实用化、常态化形式,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宣传教育实效。

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培育积极老龄观。一方面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积极接纳、关心支持老年人共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一方面引导老年人树立终身发展理念,始终保持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积极面对老年生活,参与社会发展,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要引导人们积极看待老龄社会,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是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结果,在我国,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维护老年人尊严和权利,而且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引导人们积极看待老年人,广泛宣传广大老年人为社会作出的重要贡献,充分尊重老年人积累的丰富阅历、智慧和经验,真正把广大老年人当作社会的宝贵财富,当作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当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善于继承老年人的优秀品德、发扬老年人的优良传统、汲取老年人的宝贵经验、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要引导人们积极看待老年生活,把老年当作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而且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

敬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格,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特色养老模式的明显优势。要继续深入开展敬老模范县创建、“敬老月”活动、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重要时点老龄宣传活动,增强宣传教育实效。要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争做孝亲敬老的模范。习近平总书记不愧是这方面的典范,无论是他前不久在会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与会代表时的暖心举动,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一系列指示批示、论述、行动,都身体力行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展现出了亲民爱民的崇高风范。我们都应向总书记学习,将总书记的这些思想和要求作为必备的素养和操守,记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

三要着力补齐短板,进一步健全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从完善老年人养老服务抓起。我们要进一步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突出重点,补齐短板,为广大老年人提供高品质、多样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

建设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必须把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作为重中之重。我们要推动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统筹社区各类为老服务资源,促进供需有效对接,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浴、助洁、日间照料、情感慰藉等多样化服务。养老机构具有专业性、规范化优势,要鼓励发展连锁化、品牌化社区小微养老机构,支持它们向周边社区辐射,开展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带动提升社会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

长期以来,公办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兜底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入住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随着老年人规模的不断壮大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公办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譬如,自身职能定位不清,挤压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空间;机构建设和运行的财政支出压力不断加大,投入产出不相匹配;事业编制和聘用人员并存,创新活力略显不足。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应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结合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着力打破“人由自己养,事由自己包”的传统思维,积极推行公建民营,探索面向社会经营的公办养老机构转企改制,逐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做好困难老年人的服务保障。进一步明确公办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定位,通过强化管理服务、提高人员队伍素质、延伸服务范围等方式,增强公办养老机构兜底服务功能。

四要着力激发活力动力,加快老龄产业发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什么是老龄产业?一些专家对老龄产业做过界定。例如,有的专家说,老龄产业是为老年人口及其相关设施或企业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满足老年人口衣、食、住、行、乐、医等各项需求的企业和部门的统称。在国外,老龄产业通常被称为银色产业(silver industry)。老年人与一般人相同的消费不归属于老龄产业。比如饮食类方面,大多数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自行做饭,其购买的肉食、蔬菜、水果就不属于老龄产业的范畴,若其接受老年餐桌等服务,则归属于老龄产业。老年人的水、电、煤气、通信等支出也不能纳入老龄产业,老年人的诸如代际转移、人情消费等与老龄产业亦无关联。总之,根据以上对老龄产业的定义(狭义),只有“特定的产品和服务”才属于老龄产业的范畴。老龄产业涉及第一、二、三产业。从长远和现实来看,发展老龄产业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选择,也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必然要求。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决定了老年消费市场空间广阔、大有作为,完全有可能培育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老龄产业。我们要顺势而为,通过加快老龄产业发展,努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新活力。

养老服务产业是老龄产业的核心,要将其作为老龄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融入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多样化、精细化、品质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生活性服务业从业主体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要积极引导生活性服务行业增加面向老年人的特色服务,促进养老与健康、养生、旅游、健身、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养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现代科技发展为新形势下发展养老服务业创造了便利条件。我们要积极创新“互联网+养老”新模式,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与养老深度融合,加快传统养老服务业向现代养老服务业转型。发展养老服务业离不开有活力、有作为的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切实破解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探索政府与民间资本的多种合作方式,落实和完善政府补贴、税费减免、土地保障、金融支持等方面优惠政策,激发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同时,还要积极推动老龄用品的研发、产生和应用。据统计,目前全球老年用品有6万多种,而日本就有4万多种,我国仅有2000多种,这与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老年人口第一大国的实际严重不相匹配。我们要鼓励各地利用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发展区域特色老龄产业。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老龄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新技术与老龄产业的应用集成,丰富智能可穿戴设备、照护服务机器人等高智能、高科技、高品质的适老新产品供给。大力优化老龄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进一步完善消费支持政策,积极探索促进老年人消费的有效方式,研究建立促进老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鼓励地方设立老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推动老龄产业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促进老龄产业跨越发展。

五要着眼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大力推进医养结合。近段时间以来,医养结合成为热议的话题。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有见地的意见建议。作为国家确定的一项战略安排,已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我们的任务就是更多地围绕怎样实现“医”和“养”的有效结合问题进行探索。党中央是站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视角谋划医养结合工作的。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是都公民进入老年期以后服务需求的核心内容。医养结合本质就是促进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顺畅有效衔接,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管理和促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养老院+医院、医生+家庭只是医养结合的具体实现形式。所以,我们要全面正确看待这一问题,摒弃医为主还是养为主的争论,针对目前医养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更好落实落地的措施。

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围绕实现医养有效结合,作了大量工作,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但总体来看,医养结合工作推进效果仍不理想,实践中面临医保政策不衔接、准入门槛高等问题,有的地方偏重医养机构的结合、忽视医养服务的结合。医保是“医”和“养”有效结合的桥,要积极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机构中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同时要严格防范和查处各类“以老养医”、“以养养医”的套保现象和行为。老年照护需求评估是促进“医”和“养”有效衔接的基础和前提,要推动各地建立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体系,根据评估给予老年人适当的养老或医疗服务,并建立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间的“绿色通道”,实现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顺畅交接。要推动医疗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鼓励社区医疗机构优先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社区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

(三)在抓调研上下功夫,继续深化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对老龄工作部门来说,调查研究不仅是基本功,也是发挥好决策智囊作用的内在要求。在全国老龄委第十九次全会上,王勇国务委员要求,“要继续深化老龄领域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筹备编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2018年全国老龄办将启动深化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为研究编制中长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重点是围绕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以人口战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社保体系、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9大体系展开深入研究。这是全国老龄系统的大事,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协同配合,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

同志们,做好新形势下的老龄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奋勇担当、主动作为,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不断谱写中国特色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新篇章!